第547期:《烟台大学报》

深化改革 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期次:第547期      查看:4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我们必须坚持、毫不动摇的工作。如何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我们一起听听有关职能部门的思路与举措。

  教务处处长毕可志:
  坚持立德树人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加强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实验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校将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紧紧抓住烟台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各类优惠政策,建立与全市资源、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机制,开展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制定《烟台大学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指导教师选聘制度,激励各学院、各专业和实践教学基地安排责任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推进实践教学“双导师制”。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制度,激励教师承担实验、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参与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二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工程实训中心的作用。将基础实验纳入学校管理,适时建成大型设备共享中心。以综合实验大楼建设为契机,对全校文、理、工所有基础实验室进行有效整合,分类建立学校统一管理的文科类和理工类综合实验中心;发挥工程实训中心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基础教育、创新素质培养作用;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建设工作,鼓励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服务于实践教学。
  三要加强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全过程管理。引入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索实验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类实验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管理,提升设计性、综合性为主的实验、实训项目比例,强化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大实验开放力度,真正做到时间空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仪器设备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实验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监控和管理。出台《烟台大学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试行)》,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和行动导向式教学;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提高教学质量。
  四要鼓励举办学科竞赛,以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实施《烟台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修订)》《烟台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学院积极承办各级各类竞赛,对学科竞赛较多的专业,实行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项竞赛制度,推行一个学院承办一项经典赛事,一个专业选出一项品牌赛事制度。把学生参加竞赛的成绩与学分挂钩,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将大学生创新项目、科技竞赛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延伸至毕业设计(论文)。

  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形成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
  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要完善现有教师评价体系,科学量化教学业绩、教研业绩与科研业绩,实现三者相互转化。坚持质、量并重,确定不同岗位的工作质量标准和数量指标,科学量化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纳入统一考评,将教研业绩与科研业绩等量齐观,实现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量化之间的对应转换。提高教学项目和教学获奖在职称评聘、岗位津贴、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权重;实施教师教学荣誉工程并将其纳入业绩考核;加大教师教学改革的资助、奖励力度,激励教师自觉增加投入教学的精力和时间。
  二要确定不同岗位教师基本课堂学时及基本教学工作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量考核办法,结合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既考虑不同类型课程的差异,又充分调动教师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要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加大对教学改革的管理及投入力度,积极支持校内外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做好前期培育,点面结合,跟踪管理,规划、研究、实施、推广、总结、凝练环环相扣,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四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加强在线课程建设。将优质在线课程推广到公共平台上线运行。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在线课程的能力。推进课程国际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院整合资源,开发全外语授课和双语教学的国际化课程。
 
  人事处处长王强:
  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
  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只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一、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
  2013年,学校制定施行教学工作量量化和教研科研业绩量化办法,对规范教师考核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课堂教学评价和教研科研业绩考核之间脱节、对教师的考核缺少全面统筹考虑等问题。对此,学校第二轮岗位设置管理与聘用工作采取分类管理,对教师岗位分设教学为主型岗位和教学科研型岗位,对超过50岁的教师降低科研任务要求,提高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的考核标准,使其专心做好教学工作。学校还将设置科研为主型岗位,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
  学校将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推行绩效工资改革。教师固定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同时,需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任务,对超出规定任务要求的部分进行奖励,取消多年来每上一节课就有课时酬金的做法。进一步改进教研科研业绩量化办法,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科学平衡教学工作量和教研业绩、科研业绩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教学业绩、教研业绩与科研业绩之间的量化相互转换,建立教师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综合统一的量化考核体系,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分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时间精力,调动和发挥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实施,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日益成为体现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近期,学校提出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将制定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意见,实施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的各种有效措施。
  一是引进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人才。近年来,越来越多留学人才选择回国工作,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时机,引进一大批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学校刚修订发布了新的人才引进政策,较大幅度提高引进人才的购房补贴、科研启动费、人才津贴等待遇,特别是对引进有世界排名TOP300、TOP200高校学习或工作经历的博士研究生提出更加优惠的政策。
  二是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境)外学习培训。学校将制定实施鼓励教师国外进修的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有计划地选送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综合素质高、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参加国(境)外访问学者项目进修、攻读学位和业务培训等,进一步规范外派教师学习进修的绩效考核和管理服务,加强学校青年教师的能力建设,使更多青年教师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拓展知识领域、提升创新能力。学校将加强与国(境)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合作,为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搭建平台。逐步实行在职称评聘和岗位竞聘中将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作为条件要求,通过政策激励和约束引导等措施,使更多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主动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快速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国际处处长张西俊: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2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列为高校的重要使命。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显著任务与趋势之一,是对一所大学实力水平评价的重要维度,也是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围绕重点工作,学校将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交流合作层次,建立健全配套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导、项目为主线、学院为主体、师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立体化工作格局,以“教师国际化”和“学生国际化”建设为着力点,逐步推动“课程国际化”和“科研国际化”建设,有效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国际化水平。

  一、健全学校大外事工作格局,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系
  成立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规划、管理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确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协调配合、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学院明确负责国际交流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外事秘书,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建立畅通有序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烟台大学外籍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修订稿及《烟台大学涉外教育合作管理暂行规定》《烟台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规范实施细则》《烟台大学外宾接待经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拟订成文,拟尽快论证出台。

  二、加大服务学院力度,发挥学院在教育国际化中的主体作用
  针对学院特色,以服务促协调、以协调促管理,为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鼓励学院与国(境)外高校或学术机构建立学院间或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挖掘教师团体和个人的涉外资源,促进由个人到学院到学校间的实质交流合作。实现各学院至少拥有一个实质的、稳定的国际教育合作伙伴。逐步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推动学院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及涉外合作办学进程。

  三、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搭建教师国际交流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协助教师申请国家、山东省、海内外各类出国留学项目,建设2-3个海外师资培训基地,将学生流动和教师流动有效结合。加大引进措施,把优质外教资源请进来。根据以我为主、按需聘请原则,保证外语类文教专家的聘请。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鼓励学院加大对其他专业类文教专家的聘请力度,合理定编定岗定薪。

  四、推进学生国际交流,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整合资源,积极开拓校际学生交流项目。充分整合校内各类涉外资源,拓展基于校际协议基础上的以学分转换为主要方式的学生交流项目。以“双方互派、学分互认”为基础,拓展公费学生交流项目;以学分认证为基础,开展自费学生交流项目。依托外方高校优势或特色学科,做到公费项目与自费项目、学历项目与非学历项目、课堂教学项目与实习实践项目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短期海外项目,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力。依托友好院校或其他优质平台,开展学生海外游学、短期实习、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建立交流项目信息发布平台和出国语言培训平台,完善项目开发、语言培训、选拔外派、境外管理、回校认证全过程的闭环式服务与管理。

  五、统筹规划,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内容与层次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将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辐射作用,促进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和服务地方发展需要,力争在国家鼓励、具有前瞻性的专业申办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

  工程实训中心主任张明熙:
  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程实训中心是面向全校学生实施工业基础教育和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及实践场所,是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在我校应用型特色名校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发展定位是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实践教学、创新训练、科技竞赛、科学研究”四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结合学校实际,找准突破口,充分发挥工程实训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工作推进以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先后访问了东北、中原等5所学校,认真学习了其他院校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积极探索工程实训中心管理体制新模式,以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教育为引领,找好定位,寻求突破。在着力加强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项目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工程文化建设的同时,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和新工科建设,寻找突破口,建立新坐标。
  下一步,工程实训中心将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管理模式下的运行和管理体制,以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指导建设,突破实验实习的传统思维定式,打造工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学生综合工程素质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服务创业就业、服务工程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体系。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工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创新教育课程,全面提升我校工程教育水平,为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作出新的贡献。